——忆母校二三事
校友简介:严辉,男,中共党员,现任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办公室主任。重庆师范学院1996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学生,2000级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一天,接到恩师邓正琦教授的电话,她提到今年将迎来母校60周年华诞。她那熟悉的温暖的声音让我的心情一下子不平静了,久久的坐在那里,任回忆的闸门打开,思绪万千。脑海里想起那熟悉的课堂、可爱的老师,想起在校学习的日日夜夜以及与同窗好友们勤奋学习、和睦相处的岁月,真是感慨万千,一言难尽!
2000年9月,重庆师范学院经济政法系开始招收首届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这也是重庆市第一个区域经济学硕士点。当时和我一起进校的有李碧宏、熊文才、王宏和王焱总共五位同学。经济政法系办公室在二教学楼底楼,是一幢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楼层之间是老式的木地板,在楼下总能上面传来的咯噔咯噔的脚步声。虽然学习条件很简陋,但是经济政法系专门在办公室旁边腾出了一间小屋,配备了很难得的电脑,专门供我们几个研究生学习。在电脑很少、很珍贵的年代,这令其他院系的研究生羡慕不已。
刚进入学校,有一堂新生入学教育课,这是重师的传统。课上,导师邓正琦教授语重心长说:“作为研究生,在校学习,受教育,要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做人最重要的是诚信、自强、懂感恩;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持之以恒的恒心和脚踏实地的决心。”多年过去了,邓老师的话犹在耳边,并时时鞭策我们,让我们终身受益。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做到不从众、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而踏踏实实地工作和做事,是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决心的。
在读研二的时候,学校成立了区域经济研究所,邓老师任所长。区域经济研究所办公室设在图书馆四楼。靠里边有两间小屋子,一间作为邓老师办公,一间作为研究生看书上网查阅资料;靠外边一间屋子稍大点,作为老师给研究生上课的教室。
邓老师一向很慈祥,很多同学亲切的叫她邓妈妈。她经常与同学们促膝谈心,谈家庭、谈社会、谈理想、谈抱负。每当有同学在经济上遇到困难,她毫不犹豫地借钱给我们,说是借,也从来没叫我们还。然而,在学术上,邓老师又是极其地严谨。每当我们在论文上有半点差错,她都会严厉地批评和教育我们,让我们心生畏惧。有时为了一个字或一个词语的表述,她可能会跟我们一起讨论半天。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学术训练,为我们后来工作中严肃认真的态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政法系非常重视研究生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2002年10月底,作为领衔导师,邓老师带领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专业三个年级共10名研究生奔赴武陵山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社会考察。我们从重庆的彭水、黔江、酉阳、秀山,到湖南的凤凰、吉首、龙山,再到湖北的来凤、咸丰、利川,最后经重庆石柱返回学校,途经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近20个区县,里程3000多公里。
途中,我们来到酉阳县黑水镇马鹿美国利宝希望小学,校长和老师们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看着这些面容朴实、穿着破烂、学习环境艰苦,但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学生们,心里有些哽涩,更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在秀山县,我们参观了秀山清溪场镇的鑫发电解锰加工厂和配套的硫酸厂等民营企业,感受到了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带动作用,但对产业结构层次低下、产业关联度差、环境污染较严重等问题,也有些担心和忧虑。
从咸丰县到利川县,在颠簸不平的山区公路上,我们空着肚子连夜赶路。突然,我们乘坐的依维柯客车陷进了路边的泥泞中。这时,天色漆黑,四周不见人影,空气寂静得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我们所有人下来,和师傅一起推车,却怎么也推不动,捣弄了半天也没有办法。眼看只有在这深山道路的客车上过夜了,幸好来了一辆货车。货车上找到一捆粗绳子,用绳子绑到客车上,才把客车拉出泥泞。最后我们赶到利川市区时,时间已是深夜两点多。
武陵山之行,使我们学到了许多校园里没有也无法学到的东西,使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至今我们研究生同学聚会时,还经常追忆起考察之行中的一些小事和趣事,虽然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现在想起却倍感温馨。
转眼14年过去了。我们毕业后不久,重庆师范学院已更名为重庆师范大学。经过院系调整,经济政法系也一分为二,如今称为政治学院、best365网页版登录。有时我问邓老师,我们的母系在哪里?邓老师说,母校在,家就在;心还在,根就在。我不由自主想起了《绿叶对根的情谊》这首歌: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